揭秘A股上市公司股东圈钱的幕后真相

2019-01-1123:50:10 发表评论 5,785 views

据说大A股的上市公司壳的价值为30亿,哪怕这个公司不盈利,业绩一塌糊涂,只要它是上市公司,他的壳就有价值。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主要是上市公司是稀缺资源,有了上市公司这个平台,上市公司可以大量融资、圈钱。

下面就来看看上市公司或者说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到底是如何圈钱的?

1、定向增发

很长一段时间,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做定向增发管的很松。大量上市把定向增发作为圈钱的重要手段。那么,上市公司是如何通过定向增发圈钱呢。这个有一个背景,就是中小创公司估值很高,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创企业,往往估值在40-50倍,甚至更高。而一级市场上的企业的估值可能只有10-20倍。

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从一级市场上购买企业,注入二级市场。一倒手就是1倍以上的利润。很多上市公司不停的增发,注入,乐此不疲(有这么好的赚钱机会,估计谁都会乐此不疲的,傻子才不干呢)。相当于上市公司干起了证监会的职责。那些年创业板的高增长主要是依靠并购这种外延式增长实现的。后来定增增发审核趋严后,创业板的业绩增长也就原形毕露。

定向增发看起来是上市公司的股东受益了,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隐含受益者,就是被收购公司的股东。这里存在利益输送的空间。下面我们谈另外一个名词叫做会计商誉。

2、商誉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上市公司收购时,往往会产生商誉。就是说,上市公司认为自己买的企业物超所值,额外多付了钱。那么是否真的物超所值呢,这个只有天知道。所以商誉是利益输送的一种手段。那么上市公司多支付的商誉对于上市公司有明显的损失没有。

2007年上市公司实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商誉不进行摊销,在期末进行减值测试。这个减值测试给了上市公司巨大的操作空间,他可以认为这部分商誉不需要减值。那么这部分商誉就可以作为资产长期存在。对于上市公司的估值不会产生影响。如果对于商誉进行逐年摊销的话,商誉的摊销就会影响到上市公司的利润,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就不管轻易给被收购公司以高的报价。可以看出,是会计准则的不合理变更导致了上市公司并购时的利益输送。

3、股权质押

由于证监会未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对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做了严格的限制(我认为真的没有必要去限制,人家做企业上市就是为了套现,为什么要阻止这种合情合理的需求呢),导致上市公司股东在二级市场去减持很困难。

他们想了一个新办法,把自己的股权打折质押套现(相当于他们的成本,打折价可能已经是成本价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了)。狡猾的大股东又跑了,股权质押给了证券公司,遇到股灾,想平仓都不行,证券公司苦呀!

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圈钱、套现的手段不止这些,以上罗列的都还是合规合法的手段。对于这些情况,我们很难怪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不择手段。大家做实业已经很困难,现在有一个非常容易的赚钱手段,虽然不那么道德,但是合规合法,相信很少有人可以抗拒这种诱惑。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一个是证监会,一个是财政部。

包括定向增发及IPO圈钱,说到底是企业上市的发审制这个体制导致的。在发审制下,上市公司是稀缺资源,市场给了上市公司过高的估值。上市公司利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赚钱。如果推行注册制,谁想上市都想,只要你财务数据不造假,你就可以上市。批量供应。这样的话,普通企业的PE 就只有几倍到十几倍。看看谁还有兴趣IPO,还有兴趣搞增发。

较低的PE,估计做股权质押的大股东也会少很多。一个企业好不好,估值是关键。对于一个企业,如果是30倍的PE,那么他可能就是个垃圾,但是如果PE变为5-10倍,那么可能他就值得投资。证监会在处理IPO上,还是要知道堵不如疏。越是堵,堰塞湖越危险。

为什么财政部也有责任呢,问题就出在2007年关于商誉的会计准则变更。采用摊销方式处理商誉是更合适的方法,这个需要财政部抓紧调整,不给投机者以机会。

  • 特别声明:本文由 股票学习网 整理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炒股需谨慎!
  • 文章链接:https://www.gupjy.com/1295.htm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