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两天境外账户亏了很多钱,但更糟的是,我的投资逻辑遇到了强烈的矛盾,今晚给大家分享一下挣扎的心路历程。坦率讲境外市场我是不太熟的,除了国内出去上市的,我大概也就认识美帝的那几个世界名企。因此我投资境外的逻辑就是不参与炒作,买一些估值低,分红稳定的资产。
于是我在香港那边买了很多reits,这个叫做地产信托,每年可以分红7-8%,另外还配置了一些高股息的蓝筹股,比如农行、电能实业、长和,市盈率都很低,分红也都在5%以上。
美股那边买了很多优先股基金,每年分红也是6-8%,这玩意厉害的地方还在于它是每个月分红,跟发工资似的,而且绝大多数时候股价波动很小。
持有这些标的曾一度让我非常满意,风险波动(看似)不大,稳定获利,我觉得自己未来的财富计划就是有外汇了就加仓,最后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每个月躺赢,这应该是很多股民都追求的理想态。
但这一切构想都被这波股灾锤的稀烂。
之前中国疫情爆发的时候这些资产还挺坚挺,哪怕美股刚刚开始跌的时候还还行,但随着流动性恐慌,美金出现通缩挤兑,灾难就开始了。
我买的标的普遍都有流动性不好的问题,这不是巧合,是有逻辑的。因为流动性差,通常估值就低,股息率就高。
那等到里面的人开始缺钱了往外卖的时候,那价格真的就跟尿崩了似的,噼里啪啦下来基本上都跌了30-50%。等于是我才领了2年的股息,就把六七年的股息都亏出去了。
相比之下那些涨幅巨大的明星股,虽然估值高,但因为流动性充足,反而挺抗跌的。
说了这么多举个例子吧,港股代码00001,长和,李嘉诚系企业。
市盈率ttm4.4倍,市净率0.39,股息分红一年2次,加起来年化率6.96%,这些指标都很硬吧,最近跌成这个样子。
这在最近的港股是普遍现象,不是特例。
我今天就和朋友讲,这波行情就像一泡尿,兹醒了那些想靠股票来财富固化的人,包括我。
这几天要说亏钱的绝对数量其实不多,毕竟中国有外汇管制,我离岸资产有限,玩不了大的。让我感到难受的是自己为未来制定的财富计划崩了,没有锚了。原先我觉得一句话很有道理,说股息分红能决定一只股票的下限,屁咧,一旦出现极端行情就没下限。
市盈率撑不住股价;市净率撑不住股价;分红也撑不住股价。
我算看明白了,倾巢之下能自保护体的只有流动性。
我在微博上讨论这个话题后,有网友和我说,既然分红稳定,那就不要看账面,耐心等待价格恢复就是了。
我现在心里面就是这么想的,但持仓死扛的体验很难受是真的,这就像买了房子后房价跌了一半,别人安慰你反正房子照样住,月供照样还,可心里依然很难受也是真的。
我今晚说这些是因为A股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几天很多估值很低的公司遭遇了杀跌,我自选股里关注的就有3个,大秦铁路、中国神华、深高速。
这三家公司市盈率都是5-6倍,分红率都在6%左右,A股分红能到6%的公司,我两只手都能数过来。这些毫无疑问都是A股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公司,有很多网友问我为什么跌,都是什么人在砸,很抱歉,这问题我也很困惑。
我猜大概有两种人:
1、一种是别的地方亏惨了,要补保证金,只能卖这些跌的少的。
2、机构资金系统性的回避风险,降低市场仓位。关于这一点其实挺逗的,我以前和一个公募基金经理聊天,他就和我吐槽,说自己因为业绩好,有盈利,被险资赎回了,而其他那些套的深的,险资反而继续持有。你们看,那些百亿规模的险资操作模式其实和散户也差不多的。
我观察了一下美股的资金流向,传统行业正在被抛弃,三大股指道琼斯、纳斯达克、标普500,这一波最抗跌的是纳斯达克,里面的权重股主要都是科技股,我自己抄底的几个股里,苹果、微软、脸书就比较能扛,可口可乐就差挺多的。
自选里最惨的是波音,这个我没敢买,跌的只剩1/3个茅台了。
所以我们A股有样学样,资金也开始抛弃传统板块,都向科技企业汇聚,我也很难说这会不会是一个很长久的趋势,我只是把看到的表述出来。
我刚瞄了一眼美股,今晚好像暂时从恐慌里走出来了,我那几个优先股基金开盘-20%的,现在竟然+10%了。但我谈不上多高兴,因为在见识过这些资产暴躁的一面后,我已经把它们从我的养老计划里删掉了。
哦对了,今天微博上还有朋友问我,说那房子会是一个合格的财富锚吗?
我觉得不是,我可以简短的讲一下理由。中国现在新增人口暴跌,再过几年就会负增长,而实际劳动人口的负增长会来的更快。未来叠加老龄化,以及GDP增速放缓,日后只要失业率上来,高杠杆堆积起来的房产财富也可能出现挤兑,我真的不认为这是个稳妥的财富锚。
也许现代社会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财富锚,每隔一段时间推倒洗牌可能是常态,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要用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