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巴菲特为何不买科技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无非主要两点:
1、高科技企业变化太快了,根本不知道未来十年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能否持续保持;
2、科技股的高增速伴随大量的资金投入,早年靠烧投资人的钱运转,即便盈利也要投入资金到新业务中,很少有股息红利回报。
言简意赅,通俗易通,高科技公司也的确存在这样的BUG,早期很难识别出能长久活下来的企业,不懂的就不投,这很巴菲特,也特别值得我们尊崇!
但坚守能力圈,不代表不能扩展新的能力圈,罗马终归不是一日建成的,巴菲特在金融、能源和消费等领域的造诣也不是天生的,而2011投资IBM就是巴菲特一次扩展能力圈的尝试。
为何偏偏要去拓展科技股?重点还得看收益率的变化!
这次我们选取伯克希尔长期重仓持有的可口可乐、富国银行、美国运通、宝洁、IBM近年来的年复合收益率与全球前7大科技股(目前也均进入全球前十大市值企业名单)做对比。
显然近些年来巴菲特重仓持有的传统行业龙头的收益率大幅跑输同期的科技行业龙头,说伯克希尔没有压力那是不可能的,重点可见的未来科技股大概率长期还会跑赢,依旧掌舵的巴菲特自然要去扩展科技股的能力圈。但从IBM和苹果的这两笔投资来看,我认为岁月还是阻挠了大师的脚步。
一、IBM-初尝科技股的失败
2011年巴菲特为何打破常规买了IBM呢?
1、IBM留住企业客户的能力让巴菲特印象深刻;
2、五年计划,前IBM的CEO彭明盛对承每股盈利的承诺,将从2010财年的11.7美元提升到2015财年的20美元;
3、市值高、价格合理;
投资IBM错在哪里?
巴菲特低估了科技变革对用户粘性的摧毁威力,传统行业构建强大的品牌护城河具备很强的延续性,但在科技行业并不太奏效,再怎么强的客户粘性和行业地位但凡没跟进 行业变革,往往很容易快速被颠覆。巴菲特错判了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格局,而IBM的“五年计划”的财务指标追求更是直接束缚了其研发投入,贻误了转型时机。
最终2017年巴菲特在承认看错IBM后,陆续卖出至今年Q1彻底清仓,但错一次其实无伤大雅!
二、苹果或是下一败笔
巴菲特又为何买苹果股票?
1、苹果虽然涉及非常多的科技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依旧是个消费品公司,苹果有非常高的客户粘性,本身产品也具有极高使用价值(虽然我自己不用)。
2、苹果CEO库克的管理工作做得非常棒,特别是他的资本配置做得非常聪明。
3、市值高、价格合理。
2016年伯克希尔开始买入苹果,并不断增持至今年Q3末的2.53亿股,市值占比高达25.79%,依然坚持看好并有意在未来增持至7%,我认为这将是巴菲特晚年最糟糕的抉择了!
先阐述这笔投资我认为糟糕的主因:
1、巴菲特实际用的消费品逻辑投资了苹果,iPhone超高的用户粘性是最核心的部分,但BUG就是科技公司的品牌护城河更多的是建立在行业的科技领先程度上。
库克的确非常优秀,很善于管理,把后乔布斯时代守护的很赞,利润得到空前的释放,但苹果最根本护城河---科技优势却在不断丧失,面临空前的挑战,比如华为在通讯质量、拍摄水平的超越,芯片麒麟980对A12的迫近,按目前的研发投入看,说未来主要性能实现全面超越并非耸人听闻,届时苹果再高的用户粘性也会土崩瓦解,因为电子消费品只要性能还未过剩,最强的话语权会在参数党手里(可参考笔记本电脑),他们是引领主流的先锋达人,以客观的参数评测结果来说话。
2、在存量竞争激烈的背景下,iPhone过高的利润实际已在透支自己的用户粘性。
2018Q2全球出货量份额仅12%的iPhone,却拿走了整个市场62%的利润,高利润撑起的高市值,让苹果进退两难,目前只能不断提升售价来对冲销量下滑,但这样的透支注定不可持续。
总结:岁月催人老,学习能力终逃不掉生理的退化。
当巴菲特用传统的消费股逻辑来看苹果时,基本就可以判定科技股尚不在其能力圈范围内了。想想巴菲特居然会接连判断错误,只有用年龄来解释了,80岁的大脑去学习和理解新领域真的太过困难,生理的退化谁都避免不了。若40岁的巴菲特赶上科技/互联网潮,我估计现在手里重仓的会是Facebook、亚马逊等等。
当然即便后面不断印证了苹果是巴菲特又一科技股投资败笔,但也改变不了他过往辉煌的成就,将继续为我们所尊崇和学习!